時間:2025-10-29 14:55 作者:張樹華 陳 明
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,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,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,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,解決了很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,黨風政風煥然一新,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凝聚起強大正能量。今年,全黨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,廣大黨員、干部普遍接受了一場全面深刻、叩問靈魂、培土加固的作風洗禮,在一體推進學查改、動真碰硬解決“四風”突出問題和補齊作風建設制度短板、強化制度執行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,黨的作風實現整體性提升。
但也必須清醒看到,“四風”問題樹倒根存、土壤尚在,有的甚至披著“新馬甲”卷土重來。特別是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就像牛皮癬,根子深、變種多、易復發,成為作風之患的“頑固”所在。比如,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存在虛浮化、形式化問題,有的搞口號式傳達、會議式和文件式落實,形成不解決實際問題的“材料—會議—材料”惡性循環;有的理論學習形式化,或機械重復、低效研討,未在深刻領會、提高本領、解決問題上下功夫。又如,有的黨員、干部“掛圖談兵”,坐在機關搞調研、“謀”改革,回避真問題、不真研究問題;有的只顧部門利益、眼前利益,對涉及群眾利益、長遠利益的工作視而不見或推諉扯皮;有的部門和地方的文件、會議隱形膨脹,白頭文件、電子通知、臨時性會議頻繁,透支基層有限資源。再如,有的督查考核層層加碼,“一票否決”泛化;有的編造數字、包裝典型、裝點門面,搞“說起來漂亮、喊起來響亮”的花架子,搞“造詞式、亮點式、盆景式”的偽創新。
作風頑疾就像慢性毒霧,毒害黨組織的肌體,損害黨的形象和事業,其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浪費政治資源,加重基層負擔。大量本應用于服務群眾、推動發展的人力物力財力,在空轉中被消耗,黨員、干部被迫將大量寶貴時間和精力投入迎檢、填報表、做臺賬等工作,容易造成基層不堪重負、疲于應付。二是削弱制度效能,影響發展進程。當政策措施被稀釋成可交差的“紙面指標”,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則無法有效解決,改革創新銳氣被挫傷,新的任務要求也無法得到回應,從而阻滯發展步伐。三是侵蝕黨的健康肌體,動搖群眾根基。如果為人民服務的火熱現場被冷冰冰的表格、空洞洞的會場取代,必然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,稀釋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感情,割裂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,黨的執政根基便會在無聲處出現蟻穴。
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等作風頑疾究竟為何屢禁不絕、久治難愈?根源在于思想土壤、組織風氣、價值導向和治理機制等方面出現了“病灶”。
黨性不純是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的根源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作風問題根本上是黨性問題,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。黨性不純,就會背離黨的宗旨,政績觀、權力觀發生異化和扭曲,不把人民群眾真正放在心上,反而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私人權柄。有的黨員、干部把自己看成群眾的主人,把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機關當成衙門,外化為行為上的“官老爺”做派。有的黨員、干部或無視群眾期盼,或不敢應對訴求,不去做、不想做、不會做群眾工作,于是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。可以說,黨性強弱決定作風實虛,若不能站牢根本立場,經常“補鈣壯骨”,背離人民的作風問題必然會反復出現。
只唯上不唯實歪風,導致政策落實不接地氣。一些黨員、干部只對上級指令負責,不對變化的、復雜的實際工作負責,不開展調查研究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而是機械執行。這就割裂了政策初衷與基層實際的關聯,致使工作脫離了推動發展的目標。比如,有的地方不顧本地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,盲目照搬上級推廣的產業模式,結果導致項目落地后產能閑置、群眾增收無望;有的地方對企業政策“一刀切”,既未考慮企業轉型的現實困難,也未給出合理的過渡方案,不僅損害了市場活力,還讓群眾就業受到影響。這種僵化的、片面的照抄照搬、“上下一般粗”,實質是把政策落地變成“傳聲筒”,上面喊一句、下面照本宣科,上面畫一張圖、下面依葫蘆畫瓢。長此以往,不僅會讓好政策在落地中走樣變形,淪為中看不中用的空架子,更會錯失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時機,真正的務實者也會被邊緣化。久而久之,形成“沉默的螺旋”——真話不敢說,實情不敢報,調研不敢深,創新不敢試,小事拖大、易事拖難。只唯上不唯實,反過來加劇了有的領導干部“不容置疑”的官僚主義習氣,影響政策調整機制的靈活性,最終形成的是脫離群眾的官氣、貽誤發展的惰氣和掩蓋矛盾的暮氣。
能力不夠,形式來湊。當前,我國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多變,面對新形勢,一些黨員、干部政治能力、斗爭意識和斗爭本領還有所欠缺,推動發展和治理的能力還不夠強,既存在“跟不上”的問題,也存在“不想跟”的情況。于是,出現“擺擺樣子、應付應付”的形式主義作風,用虛張聲勢的會議、文件、表格等,遮掩能力短板、工作不實、缺乏擔當等實質問題。比如,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治理新需求,有的黨員、干部不去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,而是盲目跟風建設政務APP、數據大屏等,結果這些科技手段被異化為“填表系統2.0”,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。有的地方給基層下達政務APP錄入指標,致使部分鄉鎮(街道)在重壓之下,無奈編造填報虛假信息。再如,在網絡環境空前復雜的情況下,任何創新做法都可能會成為輿論熱點,面臨公眾的嚴格審視和輿論的巨大壓力。于是,一些黨員、干部抱著求穩的心理,不敢擔當、不愿創新,把探索性試點簡化為可拍照、可量化的“盆景工程”。這種用“花架子”應付上級檢查、群眾需求的行為一旦順利過關且屢試不爽,會進一步強化“形式大于內容”的認知和選擇。
考核監督異化為官僚主義,催生形式主義。隨著權責清單、績效考評等考核、督查方式的廣泛應用,上級部門的監督權、考核權進一步強化,有利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更好貫徹落實。但是,也出現了有的部門高高在上、不切實際,瞎指揮、忙驗收、急督辦、亂考核的現象。比如,有的地方為迎接考核,一周內向鄉鎮(街道)下發數個版本的責任清單,結果基層只好把表格外包、批量填報。有的上級部門管得過多、過細、過死,實則借助責任狀、指揮棒“擊鼓傳花”,向基層轉移責任,導致基層責任不斷泛化。基層有的干部為避責推責,工于各類精致形式,競相“造痕”、“美顏”,形成“上級千把刀,下級一張表”的萬能對策。官僚主義管理與形式主義應對,形成惡性循環。
糾治作風頑疾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標本兼治、精準施策。一是抓實思想建設。通過構建靶向化黨性教育體系、建立黨性“定期體檢”制度,幫助黨員、干部糾治思想根源上的偏差,以抵御“病毒”的侵襲。二是完善政策制度。上級部門在制定政策時,應充分考慮基層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,確保出臺的制度和政策務實、管用、有效,讓基層易于理解、便于操作,防止頻繁調整、朝令夕改;同時,政策執行應留出自由裁量空間,讓基層能夠結合實際、靈活有效地執行政策,避免“瞎指揮”和“一刀切”。三是優化考評體系。減少考核事項,糾正層層聽匯報、大范圍索要臺賬資料等做法,大幅合并和減少針對基層的檢查考核,減輕基層“迎考”負擔;優化考核指標,將多部門、多條線檢查考核中的共性指標歸并整合,優化清理指向有重復、內容不具體、重點不突出的考核指標;強化正向激勵,突出考核中“正面清單”的地位,發揮考核作為正向激勵機制的作用。四是持續為基層減負賦能。既要嚴格落實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》,切實推動為基層減負工作向治本深化,讓干部從“負重爬坡”中解脫出來,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實、服務群眾上;又要相信基層、相信干部,完善容錯機制,營造敢于擔當、鼓勵創新的基層政治生態,讓黨員、干部在干事創業中無后顧之憂。
(作者:張樹華 陳 明,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)
來源:來源:《求是》2025/19